智库文摘Abstract
-
10-192021智库文摘|冯智明:身体实践、物象隐喻与仪式过渡:桂北红瑶“送梅山”葬礼研究导语 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智明老师于《宗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发表《身体实践、物象隐喻与仪式过渡:桂北红瑶“送梅山”葬礼研究》一文。文章指出,丧葬仪式是包含多重角色扮演和差序社会关系网络的 “社会戏剧”与社区公共事件,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但关于丧葬如何实现 “过渡”功能的运行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作为丧葬仪式中的重要媒介,身体实践与物象隐喻提供了分析仪式过渡机制的新路径。 “送梅山”是桂北红瑶送亡灵回归梅山祖地的丧葬仪式,通过亡人、孝亲、师公等主要角色的身体实践,灵堂、祭品、器具等物象,实现了 “家先-后人”社会秩序的再生产,以及从阴阳区隔到 “阴阳一理”的空间动态过渡。探讨社会中模棱两可与秩序之间的边界和张力,有助于反思仪式过渡的动态性。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冯智明老师的分享。查看详情
-
10-132021智库文摘|田旭明: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应答导语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旭明老师于《理论探讨》2021年第1期发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应答》一文。文章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对我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超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对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社会风险问题叠加、社会力量增能、公民权利伸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发展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而作出的战略抉择,体现了中国治理文明的重大进步。在新的时空境遇中,社会转型和变迁中出现的“原子化”动向、社会转型中的信任困境、现阶段社会参与机制短板掣肘,给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带来了不可小觑的考验与挑战。因此,要牢固树立以社会为本位的理念,完善协商治理机制,大力培育公共精神,积极推进网络化治理结构建设,让平等参与、互信合作、责任共担、风险共抗、普惠共享等公共品行转化为社会行为和价值自觉,从而筑牢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之基。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田旭明老师的分享。查看详情
-
10-112021智库文摘|张海丰、沈天洋:中国人工智能领先之源:基于ROAR创新政策框架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广西师范大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西师范大学西部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经济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张海丰副教授和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沈天洋同学于《财经问题研究》2021年第9期发表《中国人工智能领先之源:基于ROAR创新政策框架》一文。文章指出,人工智能具备通用技术的诸多特征,使其很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助推器,从而开启新一轮经济长波。当前正处于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导入期,人工智能的技术轨道还未成型,这是中国引领该技术发展的绝佳机会。中国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笔者基于ROAR创新政策框架的视角提出,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以发展人类增强型人工智能为使命导向,建立和完善组织和制度支撑体系,引导人工智能技术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张海丰老师和沈天洋同学的分享。查看详情
-
10-082021智库文摘|王进芬、杨秀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及其当代价值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进芬老师和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杨秀芹同学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4期发表《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及其当代价值》一文。文章指出,列宁带领俄共(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距今已经1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也都远远超越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但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包括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党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判断党的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必须从实践而不是书本出发,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要善于从政治看问题,必须不发生政治上的危险和政治上的错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使新经济政策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的俄国等,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王进芬老师和杨秀芹同学的分享。查看详情
-
09-302021智库文摘|江田祥、徐晶:河流与政区:明清广西“府江”考辨导 语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江田祥博士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徐晶同学在《广西地方志》2021年第2期发表《河流与政区:明清广西“府江”考辨》一文。文章通过考辨前人有关“府江”得名缘由及其所指桂江河段的不同观点。从政区变迁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所在;“府江”或在元大德五年(1301)平乐府的设立后而逐渐得名;明前中期,官府以“府江”为名设置府江兵备道,“府江”的地理范围因府江兵备道的辖区而扩大到整条桂江河道,也因其辖区变迁而缩小至平乐府境内。至民国初年,平乐府被废,使得“府江”这一名称失去现实依据,“府江”因而改称“抚河”。广西“府江”得名及其地理范围的变化,当是河流自然地理、政区设置与人类地理认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区设置这一制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或可为解析广西左、右江、浔江等河流名称的历史变迁提供一种思路。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江田祥老师、徐晶同学的分享。查看详情
-
09-272021智库文摘|蒋团标、罗琳:农机投入、财政支农对粮食产出的影响研究——基于2007—2019年广东、广西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导语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团标和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罗琳同学于《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年第6期发表《农机投入、财政支农对粮食产出的影响研究——基于2007—2019年广东、广西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文章指出,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而农机投入和财政支农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与政策保障是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以广东与广西33个城市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机投入对粮食产出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是否存在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农机投入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广东、广西农机投入水平呈现东低西高分布特征;第二,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存在非线性的影响,随着农机投入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农支出促进粮食增产的作用呈“倒U型”态势。由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广东与广西应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结构布局;二是农机的推广要与各城市产业优势相结合;三是广东与广西都应加大粮食生产补贴与农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