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文摘Abstract
-
03-212022智库文摘|黄伟林:重演经典剧作,建设专题博物馆,活态呈现桂林抗战文化城导语 3月10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到广西师范大学调研指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加强抗战文化保护利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提出要求,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的原则,加快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要充分认识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增强做好保护利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保护、开发,推进文旅融合,讲好红色故事,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院长黄伟林在桂林文化城专题博物馆作了汇报,并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座谈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现将发言内容分享如下,感谢黄伟林老师的分享。 今天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认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其实,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都意识到文化的重要。因此,日军在天津轰炸南开大学,在上海轰炸商务印书馆,在广西轰炸广西大学,目的就是摧毁中国的文化,摧毁中国人的意志和精神。 中国的查看详情
-
03-212022智库文摘|黄伟林:重演经典剧作,建设专题博物馆,活态呈现桂林抗战文化城导语 3月10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到广西师范大学调研指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加强抗战文化保护利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提出要求,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的原则,加快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要充分认识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增强做好保护利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保护、开发,推进文旅融合,讲好红色故事,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院长黄伟林在桂林文化城专题博物馆作了汇报,并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座谈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现将发言内容分享如下,感谢黄伟林老师的分享。 今天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认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其实,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都意识到文化的重要。因此,日军在天津轰炸南开大学,在上海轰炸商务印书馆,在广西轰炸广西大学,目的就是摧毁中国的文化,摧毁中国人的意志和精神。 中国的查看详情
-
03-012022智库文摘|廖国一:把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打造导语 2月23日,《桂林日报》头版专题刊发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研究团队负责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廖国一教授专访《把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打造——访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廖国一》。廖国一教授从如何进一步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旅游推向世界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他提出要以全球思维、世界眼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桂林的遗产资源,将之转化为旅游产品,把桂林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把桂林丰富的遗产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内涵。 文章指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桂林的遗产资源,并将之转化为旅游产品,一是把灵渠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农文旅融合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带;二是加强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宣传、教育和研究;三是利用好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加强桂林国有、非国有博物馆与旅游的融合度。积极主动地把遗产资源实现转化,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打造,都需要在全局视野、长远眼光中静下心、沉住气,精雕细琢,打造世界级的旅游产品。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廖国一老师的分享。把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查看详情
-
03-012022智库文摘|廖国一:把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打造导语 2月23日,《桂林日报》头版专题刊发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研究团队负责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廖国一教授专访《把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打造——访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廖国一》。廖国一教授从如何进一步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旅游推向世界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他提出要以全球思维、世界眼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桂林的遗产资源,将之转化为旅游产品,把桂林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把桂林丰富的遗产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内涵。 文章指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桂林的遗产资源,并将之转化为旅游产品,一是把灵渠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农文旅融合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带;二是加强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宣传、教育和研究;三是利用好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加强桂林国有、非国有博物馆与旅游的融合度。积极主动地把遗产资源实现转化,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打造,都需要在全局视野、长远眼光中静下心、沉住气,精雕细琢,打造世界级的旅游产品。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廖国一老师的分享。把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查看详情
-
10-252021智库文摘|刘铁群:桂林文化城文艺期刊的总体特征导语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群老师于《南方文坛》2021年第3期发表《桂林文化城文艺期刊的总体特征》一文。文章指出,文艺期刊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载体。在现代文学史上,文学与文艺期刊是共生共荣的,文学创作的繁荣与文艺期刊的繁荣往往保持同一步调,文学中心与文艺期刊的中心也基本是合二为一。在现代文艺期刊的发展格局中,桂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远离中心、寂寞荒芜的。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桂林迅速成为大后方重要的文化中心,桂林的文学创作与文艺期刊的出版也迅速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在战争的影响之下,桂林文化城的文艺期刊在出版发行、作者群体、精神取向、期刊特色等方面都显示出独有的特征。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刘铁群老师的分享。查看详情
-
10-212021智库文摘|蓝善康:1940 年文协座谈会与大后方文学观念变迁导语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专职研究员蓝善康老师于《中国文学研究》2021年第1期发表《1940 年文协座谈会与大后方文学观念变迁》一文。文章指出,在 1940 年举办的“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等座谈会上,文协作家对战时的一些文艺创作及其理念进行了讨论和反思。其一,文艺自身的艺术追求与作为战时宣传武器的有限性获得了一定的共识。其二,经过文艺创作的实践,抗战文艺的语言形式也经历了“欧化——民间化——中西融合”的改造过程。此外,新文学作家力图在维护文艺本真追求的基础上对接民众需求,拓展文本篇幅,加强叙事性,扬弃传统文体形式等。从语言到文体,从作家创作观念到文艺价值,都体现出大后方文学观念在 1940 年前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变。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蓝善康老师的分享。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