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文摘Abstract
-
05-282022智库文摘|龙晓添:基于生产生活时空的小群体内艺术性交际与苗族坡会传承导语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研究员龙晓添老师于《民族艺术》2021年第6期发表《基于生产生活时空的小群体内艺术性交际与苗族坡会传承》一文。文章指出,阿默思将民俗定义为“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际”,从交际过程和行为角度强调面对面才能实现对民俗的建构与理解,其定义被认为推进了将民俗视为行为的研究。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坡会基于生产生活时空以艺术性交际的方式传承,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后,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也面临着各种挑战。而随着网络社会进程的加深,新的传播形式和环境引领其走向更大的舞台。当代坡会正跨时空建构着新的意义与秩序,“小群体”所凝聚的历史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弥合社会高速发展的冲击,同时,大舞台也为坡会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坡会的独特性使“小群体”在更大的社会结构中重新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龙晓添老师的分享。查看详情
-
05-202022智库文摘|杨丽萍:多民族文化共生态及其教育功能释放导语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丽萍老师于《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发表《多民族文化共生态及其教育功能释放》一文。文章指出,共生是多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运行机理。多民族文化的交互式发展存在偏害、偏利、互惠三种文化基本形态。根据文化共生态的竞争关系和共生的生物学特性,以是否有利于关系方的发展为标准,可把多民族文化共生样态划分为偏害—竞争共生态、偏利—竞争共生态和互惠共生态三种类型。从偏害—竞争共生态走向偏利—竞争共生态和互惠共生态是多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对多民族文化偏害—竞争共生态的摈斥和对偏利—竞争共生态的变更,源于教育活动与互惠共生型民族文化共生态的趋同性和教育促成文化共生的功能。通过社会空间层面的礼乐教化、仪式教化、符号教化;学校空间中的学生共栖生命场激活、教师共存生态链联结、学校共生云空间构建等路径,可促成教育领域的多民族文化互惠共生。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杨丽萍老师的分享。查看详情
-
05-132022智库文摘|刘铁群、刘娇:论林白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导语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西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群老师和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桂林学院刘娇老师于《南方文坛》2021年第6期发表《论林白诗歌中的植物意象》一文。文章指出,以小说赢得盛名的林白是以诗 歌登上文坛的,1977年至1980年代中期,她以本名林白薇发表了不少诗作,1977年发表组诗《从这里走向明天》,1985年发表组诗 《山之阿,水之湄》,并出版诗集《三月真年轻》,此时的林白已经以颇具实力的诗歌创作成为广西青年作家的主力军。当青年诗人林白薇转变为著名小说家林白之后,大部分读者和研究者对林白的关注从诗歌转向了小说,诗歌也往往被视为林白创作的起点。但实际上,林白并没有停止诗歌创作。2017年,林白出版诗集《过程》。2021年 6 月 ,林 白 出 版 诗 集 《母熊》。可见诗歌创作贯穿于林白的创作历程,但这些诗作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关注,而且有研究者认为“先锋派诗歌塑造了林白的语言,却没有在诗歌中形成独有的声音”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林白的诗歌有自己“独有”的声音,这种“独有”的声音不仅仅是先锋派的诗歌语言,也不仅仅是女性查看详情
-
05-102022智库文摘|戴其文:环境正义研究前沿及其启示导语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戴其文老师于《自然资源学报》2021年36卷第11期发表《环境正义研究前沿及其启示》一文。文章指出,环境正义不仅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不同学科和领域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国内环境正义研究文献的梳理,比较分析环境正义所涉学科、内容和方法后发现:环境正义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多元化主题和学科交叉趋势,但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理论创新;亟待构建中国特色环境正义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总结中国环境正义研究案例和解决模式;环境正义概念多而不统一,混杂而不明确,需进一步厘清和辨明;考虑多维内涵、多重维度和多维原则,建构和完善环境正义概念体系;环境正义问题主要表现在多尺度区域和多类型群体两个层面,环境强势群体(区域)与弱势群体(区域)的环境权责不对等是焦点;城乡环境正义问题广受关注,需加强经济弱势地区和环境弱势地区环境正义研究;解决环境正义问题的政策措施缺乏系统性考量和可操作性,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和地方情境中探讨环境正义及其解决之道是重点;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分区域分群体逐步消除环境不正义;环境正查看详情
-
05-072022智库文摘|龙晓添:当代“仪式感”的日常生活节奏分析导语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研究员龙晓添老师于《文化遗产》2021年第6期发表《当代“仪式感”的日常生活节奏分析》一文。文章指出,仪式感产生于各种仪式关系,然而传统的“仪式感”逐渐从当代日常生活中分离出去,而经由网络传播的日常行为仪式化则实现着缓解焦虑,增加归属感,为生活赋予意义的功能。以“豆瓣”为代表的网络社区承载着当代“仪式感”不限于时空和形式而更强调生活态度表达的特点,对于这一现象,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能帮助阐释当代民众通过灵活多样的“仪式感”在过度秩序化中寻找意义,在无序中寻找生活逻辑,达成新的社会联结的过程与原因。厘清当代话语中的“仪式感”也可以充分顺应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来传承传统节日和礼仪文化,并引导多元仪式形态促进日常生活的革命,以规划有节奏的日常生活,促使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龙晓添老师的分享。查看详情
-
05-052022智库文摘|相宜:胡为乎来哉——论田汉话剧<秋声赋>之“秋声”导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研究员相宜老师于《当代文坛》2021年第6期发表《胡为乎来哉——论田汉话剧秋声赋之“秋声”》一文。文章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侨寓广西桂林的田汉以湘北战事期间的桂林为背景,知识分子的家庭与恋爱生活为主题,从自然风景、情感生活、抗战革命三个层次赋予“秋声”新的意义,创作出中国抗战文学史上重要的话剧作品《秋声赋》。这部话剧以恋爱生活为镜,现实与艺术互为参照,不仅有代表性地还原了因战争人口流动而形成的抗战桂林文化城,还真诚地书写了一批定居桂林流寓之士的生活状态,他们渴求在家庭、情感与工作岗位的挣扎中,寻找有效的精神出路,获得重新塑造自我、发现世界、抗战革命的勇气。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相宜老师的分享。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