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文摘Abstract
-
02-092024智库文摘|王成 龚婉婷: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型广西建设导语广西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成老师和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龚婉婷于2024年2月6日在广西新闻网-桂声网评栏目发表头条评论文章《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型广西建设》。文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动创新型广西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关键一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桂战略和科教兴桂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现将全文分享如下: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是以高新科技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的,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发展需求、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生产力新形态。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从其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和“质”两个维度出发。首先,创新驱动是“新”的关键。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是指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发生查看详情
-
04-302023智库文摘|王修志:以深层次改革 推动假日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导语: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宏观察员王修志于2023年4月28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宏网发表《以深层次改革 推动假日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一文。文章指出,在“黄金周”的刺激和带动下,国民旅游休闲需求加速累积并释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旅游休闲消费之于国民消费的系统引领效应愈加凸显。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王修志老师的分享中宏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刘家琪)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服务业恢复向好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从消费主要特点看,消费场景增加,居民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等接触型消费快速增长。“从1999年国务院颁布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起,以春节、‘五一’‘十一’假期国民出游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假日经济已经走过24个查看详情
-
01-202023智库文摘|王修志:培育和扩大消费要真正回应消费者关切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宏观察员王修志于2023年1月16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宏网发表《培育和扩大消费要真正回应消费者关切》一文。文章指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必须把握消费需求“涓滴成流”“聚沙成塔”特征,相关政策举措要直面消费者长期、重大关切,真正浸润每一位消费者心田。就增强消费能力而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疑是治本之路。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王修志老师的分享中宏网北京1月15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郭霖滨)消费是经济循环的源头活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相较于生产和投资活动的组织性、集成性而言,社会消费由亿万民众的消费需求汇集而成,是典型的‘涓滴成流’”,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修志接受中宏网记者专访时强调,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必须把握消费需求“涓滴成流”“查看详情
-
07-202022智库文摘|王修志:以最广泛而深刻的发展共识应对复杂形势挑战李克强总理近日主持召开了年内第二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强调“着力巩固经济恢复基础推动经济尽快回归正常轨道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 相较于4月7日召开的年内第一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本次会议的突出背景是受疫情及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第二季度下行压力加大,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更是深度下跌。面对极为严峻的经济增长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政策效应较快显现”,6月份经济企稳回升。 座谈会直面中国经济两难多难问题,明确下半年经济工作“固基”“复轨”“促增长”三大主题。事实上,在百年变局这个更宏大时代背景下,着眼中国经济更为长远周期转型,对巩固基础、回归正规、合理运行极具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要兑现上述经济工作目标,不仅仅是政策工具组合命题,更是观念意识厘清与变革命题,其逻辑要义是广泛而深刻的发展共识。某种程度上,后者更具决定意义。或者说,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从根本上达成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发展共识,才能更有力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挑战。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是必须入脑入心的最基本共识。作为人口大国,尽管经历了长达查看详情
-
06-132022智库文摘|伍先福、黄骁、钟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及其耦合机制导语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伍先福老师和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黄骁、钟鹏同学于《地理科学》2021年第11期发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及其耦合机制》一文。文章指出,利用 2013—2018 年中国 30 个省(市、区)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基建”发展水平及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发现:中国“新基建”及其三大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偏低,其中以“创新基建”发展水平最低;总体看,各省(市、区)的“新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未达到良性耦合状态,且其失调风险趋于扩大;历年各省(市、区)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高者恒高、低者恒低”的锁定效应,并在数量分布上呈耦合水平两头区域少而中间区域多的“橄榄”形结构,且多数区域的“新基建”领先于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子系统来看,“信息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发展的锁定效应最强,“融合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发展突破了“橄榄”形结构,“创新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水平相对最低,而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强省的 3类耦合协调发查看详情
-
05-302022智库文摘|刘远杰:县域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因类型与过程机制——基于广西L县的田野研究导语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远杰老师于《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发表《县域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因类型与过程机制——基于广西L县的田野研究》一文。文章指出,基于田野调查法和历史思维,对广西L县21世纪以来几次重要的基础教育改革行动的动因与过程进行解释与分析。研究发现,源于在地问题意识的问题驱动、基于行政逻辑的任务驱动、作为契机的文化环境驱动以及作为历史逻辑的发展驱动,构成了县域基础教育改革行动的四种主要动因类型; 管理先行的逻辑起点、政府推动的核心方法以及作为合力生成的教育改革共同体建构,是县域基础教育改革过程机制的显著表征。由此可见,县域基础教育改革因县域现实条件而展现出生动的基层主体活力与发生逻辑,体现出一种县域教育改革的实践辩证法; 县级政府必然是民族地区县域层次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县域基础教育改革行动本质上是由政府推动逐渐建构起来的县域教育改革共同体所完成。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刘远杰老师的分享。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