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
-
03-072024【成果平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权威期刊《教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权威期刊《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发表学术论文《共生素养辨析及其在中小学场域中的培育》。文章作者分别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覃泽宇,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兼教育学部部长、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杰远教授。《教育研究》创刊于1979年,系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以刊登教育科学论文、评介教育科研成果、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传播教育教学经验、宣传教改实验成就、开展教育学术讨论、报道学术研究动态、提供国内外教育信息为主旨,引领教育前沿和热难点问题研究,助推教育学者成长,是教育理论界首选的权威刊物。文章指出,共生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主体或要素在特定系统中存在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古时在与自然界的交互中早将共生视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而“symbiosis(共生)”成为西方学术话语并传播开来也不过一百多年。探讨共生的内涵,需要查看详情
-
03-012024【成果平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2023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发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布林老师撰写的理论文章《莫让短视频过度消费社会善意》。2024年2月23日,《光明日报》第02版刊发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成老师撰写的理论文章《让“新”字更突出、更鲜明》。这是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持续成果。《莫让短视频过度消费社会善意》一文指出,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许多问题相伴而生,传播虚假信息问题甚至愈演愈烈。净化短视频生态,要加强短视频平台管理,不仅要加强事前审核、事中监管,还要严厉事后处罚,对赚取“毒流量”的行为绝不姑息,该曝光曝光,该封号封号,让不法者得不偿失从源头上压缩“毒流量”的生存空间,让“摆拍式慈善”“卖惨式假视频”无处遁形,让流量更有质量。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让从业者自觉遵守相关规范,在互联网世界有敬畏、知底线,有效推动正能量在全社会传递。查看详情
-
03-012024【成果平台】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骈文研究》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由广西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国学中心)主办,广西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国学中心)主任、广西特聘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首席专家莫道才教授担任主编的学术集刊《骈文研究》是古代文学学界唯一的骈文文体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集刊。目前,《骈文研究》已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网址:https://www.ncpssd.org)全文收录。读者可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网站查阅文章和免费下载,也可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址:http://www.nopss.gov.cn/)进入查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的公益性学术信息平台,致力于整合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信息资源,实现开放共享。目前上线学术资源总量2400多万条,包含中文期刊2330种,其中核心期刊735种,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172种,社科院主管主办期刊89种,论文1300多万篇;外文开放获取学术期刊13200多种,论文980多万篇;古籍19500多册,图片150多万张查看详情
-
02-232024【智库文摘】石大建:发展新质生产力,广西该怎么干?广西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地方法治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石大建老师于2024年2月8日在广西新闻网-桂声网评栏目发表头条评论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广西该怎么干?》。文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广西应围绕新质生产力理论,实施“三驱两保”战略。现将全文分享如下: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这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何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从提出到系统论述历经六个不同场合,近半年的时间,是一个不断深入和完善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最早在2023年9月7日至8日的黑龙江省哈尔滨的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两次提到了“新质生产力”,之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民主生活会、政协新年茶话会、“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及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也提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背景、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查看详情
-
02-092024【智库文摘】王成 龚婉婷: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型广西建设广西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成老师和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龚婉婷于2024年2月6日在广西新闻网-桂声网评栏目发表头条评论文章《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型广西建设》。文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动创新型广西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关键一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桂战略和科教兴桂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现将全文分享如下: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是以高新科技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的,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发展需求、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生产力新形态。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从其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和“质”两个维度出发。首先,创新驱动是“新”的关键。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是指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发生新变查看详情
-
02-092024【智库文摘】伍先福: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宜采取“123”战略广西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高校数字赋能经济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伍先福教授于2024年2月7日在广西新闻网-桂声网评栏目发表头条评论文章《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宜采取“123”战略》。文章指出,广西宜采取“123”战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1”即遵循一种思维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2”即抓住两个关键开展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3”即紧扣三大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现将全文分享如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并为其发展作了系统部署。为此,广西宜采取“123”战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1”:遵循一种思维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但其具有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短期收益低等特征,需要基于新型举国体制予以集中突破。作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广西应遵循开放合作思维在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中积极作为。立足“南向、北联、东融、西合”战略构建跨区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利益共同体,形成城市间分工协同、区内外创新要素互补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