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成果
智库成果
【成果平台】广西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研究”阶段性成果(五)


截至2024年10月1日,由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杰远教授为首席专家领衔的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组,在《教育研究》《教育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期刊共计发表学术论文37篇。

上述成果围绕课题研究主题展开,主要聚焦如下五大方面问题:一是聚焦教育强国、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家精神,深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二是聚焦中国教育学系统创新与自主构建问题,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三是聚焦共生教育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四是拓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构建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多个触角;五是聚焦课程与教学变革问题研究,深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探索研究。

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教育实践领域迎来很多新的变化、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面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转型和系统变革,课题组持续进行实践探索,深入推进实践问题研究,特别就课程与教学、教育数字化、学校文化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做了前沿性探究,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如下: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实践路向》(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年第3期,杨小微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新型的安全观,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个体成长均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其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落实上还存在诸多困境,须探明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实践路向:在道德与法治、地理、历史等关联性较强的学科中开展专题式学习,在语文、生物、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中开展渗透式学习,以跨学科的主题式或项目化方式进行综合式学习。基于上述实践,从概念及理论基础、价值观与方法论、课程实施的知行关系等维度展开教育学反思,有望提升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效用。



《超越与包容: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新课标再解读》(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杨小微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课程标准新在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发展本位,新在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新在从“评价建议”转向“质量标准”;新方案之于旧方案是一种批判继承,是既超越又包容: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是理念的转向而非简单替换,核心素养超越的是“三维式划分”而非知识、能力和态度本身,学业质量标准是对课程评价“高位引领”而非取而代之。要依托课程新方案和新课标,因校制宜绘制学校课程育人“施工图”,加强课程开发的审核审议,推进地方及学校的课程变革和课程教学评价。对学业质量标准的精准解读,可促进学生“有深度地学”;各课程标准相互参照,可促进学生“有宽度地学”;共同研读学业质量标准,可促进教师“群体探究式地学”。



《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式”》(载《教育文汇》2024年第3期,杨小微等)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从强调速度和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在“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下,教育供求关系、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结构优化、教育分配制度等都需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向,以避免旧发展方式带来的某些误区,并回应公平优质、素质本位、自主特色发展等新的诉求,进而在课程、教学和学校治理等领域以持续创新的方式来深化改革,最终探寻到基础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式”。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载《教育文化论坛》2024年第4期,杨小微等)

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西方现代化的“本土化”到凸显国情的“特色化”,再到现代化发展样态整体成型的“中国式”,这一独特样式的底色与基调是“中国国情”与“中国担当”,也意味着“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在中国现代化转型为新“样态”的过程中,中国教育也从“面向现代化”转变为“走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从服务现代化转向同时也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意味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中国教育现代化由上至下布局与实施,意在将宏伟蓝图落地为美丽的现实风景,这可展开描述为:在顶层宏观决策的国家总体战略定位层面,协同教育、科技、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国家教育的全面战略布局中,落实“现代中国人”的品质培育;在各级各类教育战略运作中,落实课程育人的具体任务,从而开启中微观层面教育的落地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需要立足于培育“现代中国人”,着力于“素养发展本位”的课程与教学领域变革探索,即:描画“现代中国人”形象,让“素养本位”清晰可见,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现代化的基本导向;凝炼课程图谱及育人路径,让课程现代化有章可循;改进课堂师生交往,让教学现代化顺理成章;深化学校教育评价,为课程教学变革提供可测的尺度。



《文化理念与学校课程建设》(载《内蒙古教育》2024年第2期,杨小微)

文化理念与学校课程的关联互渗,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文化理念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内在灵魂,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的外在形式。文化理念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文化理念的构成要素融入课程建设凸显育人的高度,课程育人的呈现形式浸润文化理念展现育人的广度。课程实施规划用未来的眼光提供学校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方向引导、研制规程和修订程式。



《数字化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范围与成熟度探析——基于2010—2024年文献分析》(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袁磊等)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需首先厘清楚数字化与中国教育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结构样态,以界定数字化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范围并探析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成熟度现状。围绕数字化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作用,基于历史—政策—发展的逻辑主线,构建以主体、资源、治理、保障为实践范围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基于人—环境—行为的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以数字环境、数字能力、数字行为为主要要素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数字化应用的维度框架;在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基础上,遵循历史与发展主线,构建中国教育现代化数字化应用成熟度模型,将为数字化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应用水平与能力以及对推动教育现代化纵深发展状况提供理论指导与行进方向。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编辑:韦芙蓉

校对:蒋志秀 栗源

审核:刘远杰 钟慧容 钟学思


成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