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10月1日,由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杰远教授为首席专家领衔的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组,在《教育研究》《教育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期刊共计发表学术论文37篇。
上述成果围绕课题研究主题展开,主要聚焦如下五大方面问题:一是聚焦教育强国、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家精神,深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二是聚焦中国教育学系统创新与自主构建问题,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三是聚焦共生教育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四是拓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构建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多个触角;五是聚焦课程与教学变革问题研究,深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探索研究。
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问题研究需要元点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元点思维解决元理论问题,发散思维解决理论延伸和拓展问题。对此,课题组立足理论前沿与实践变革,开展了诸多极富新意的理论探究,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科学的理论解释。主要成果如下:
《概念研究为什么重要?——构筑教育学建设与发展的概念基石》(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年第8期,李政涛)
概念研究之所以重要,在于它通向“理论”。概念研究的重要性,来自于概念的重要性:“概念”是基础研究的根基或基石,“概念”演变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概念”潜藏了前提假设,“概念”体现了思维方式,“概念”包含了多元复杂关系。要更好地推动概念研究,需要更加关注思维方式、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融通转化、贡献能力和概念误区。
《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创新》(载《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27日第5版,余清臣)
开展教育创新是有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校长带领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内涵上说,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地追求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大,而更是要追求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行动和新品质。从系统观来看,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实质上就是要发展教育的核心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而这些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在过去很少被推进和变革,或者说传统的教育发展理念和方式只是泛泛触及。例如,当一些学校在日常中更多强调教师如何更加扎实地讲授时,那通过变革教师讲授方式来实现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开启”效应就常常被忽略。要改变这种教育发展情况,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教育的发展思路和行动。教育创新是取得教育今天之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战略目标的动力之源。
《儿童哲学深化思维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载《教育发展研究》2024年第4期,刘学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儿童哲学作为一种关注儿童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强调思维的各技能、各维度、各层次以及各思考者之间协调发展,试图以整体性的思维教学来促进学生个人思维及集体认知的共同进步。通过形成哲学探究共同体,基于具象化、语言化、逻辑化、哲学化的实践策略,儿童哲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为推动我国思维教学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哈佛大学社会情感学习的实践框架与推进策略》(载《全球教育展望》2024年第2期,杨婷等)
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学生应对21世纪挑战的有力武器。它在本质上回应了教育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基本使命,在教育改革面临情感转向以及世界各国纷纷进行实践探索的背景下,美国哈佛大学EASEL研究团队聚焦社会情感能力的养成策略,从核心要素、环境要素以及过程要素三个方面构建了自内而外的实践框架,其价值旨向指引了社会情感学习的前进道路,即从认知提升、家庭启蒙、学校培育以及社会统整四个方面构建社会情感学习的推进策略。
《比斯塔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贡献与不足》(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年第3期,徐乐乐等)
主体性在比斯塔教育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其教育思想的境脉,也是其不断发展和关注的重要领域。比斯塔以批判哲学意义上的传统人本主义为逻辑起点,构建主体性教育理论内涵,即公共性、他者性和类主体性。比斯塔运用其主体性教育理论观照教育现实问题,揭示当代西方主体性教育因测量文化、绩效问责制以及学习语言的趋势而被边缘化。基于此,比斯塔主张从两个维度重构主体性教育话语和实践:基于教育政治的维度,将教育视作解放的事业,以平等为起点构建民主教育环境,以及重构教育的原初责任,创设与他者共在的伦理空间;基于教育方法的维度,提倡重新发现教学,重申教学和教师的他者之维,给予主体性存在更多可能性。对比斯塔主体性教育思想的阐述与反思,有助于思考我国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智能时代教育场域的技术焦虑与认知误区——基于梅洛-庞蒂具身认知观的当下省察》(载《现代远距离教育》2024年第1期,袁磊等)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生态和教学秩序,由此也引发了教育场域下史无前例的“技术焦虑”。通过追根溯源对“技术焦虑”的成因加以解析,发现其中的大部分焦虑情绪都是由教育主体的认知误区导致的,而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具身认知观”为梳理这一认知误区提供了极好的理论依据。“具身认知观”在人类的自我认知上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并对传统认知观的外在逻辑主义立场采取质疑态度,进而将人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本质区别一一呈现出来,从根本上对智能时代教育场域下的“技术焦虑”做出认知矫正,并依此寻求纾解路径。
《工具语言: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的对话媒介》(载《比较教育研究》2023年第5期,杨茂庆等)
工具语言是客观描述和解释一切文化的元语言,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平台,将工具语言作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的对话媒介,对于破除文化中心论和促进各民族文化间的双向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工具语言作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对话媒介的时代价值包括加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国际理解教育、丰盈比较教育学生命力和增强比较教育研究成果解释力四个向度。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树立以和合共生为目标的教育发展理念,构筑以交往理性为中心的“生活世界”,明确以双向理解为导向的交往行为规范,建立以主体间性为特征的平等对话关系,是工具语言作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对话媒介的实现路径。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须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域来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结构框架可划分为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其具有持续发展性、多维复杂性、动态调控性的特征,体现出自我优化、动态赋能和政策引领的驱动逻辑。可从三方面探寻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建构路径:坚持有机整合,促进基础教育内部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协同发展,形塑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场域;聚焦政策落实,强化基础教育生态建构的治理效能。
《新质生产力驱动新时代教育变革:逻辑、方向与因应》(载《中国远程教育》2024年第5期,刘远杰等)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先进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发展形态的历史性超越,进而驱动新时代教育的普遍性变革,其中四个变革方向尤为重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价值观建构,凸显情感能力、创新能力和数智技术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升级,注重科技知识、道德知识与生态知识交叉融合的教育知识结构调整,以及契合新型生产关系的教育共同体构建。因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教育变革方向,需要重点进行三项关键性教育改革:将创新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目标,将综合化作为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向,将觉悟作为教学方式改革的内在旨趣。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编辑:韦芙蓉
校对:蒋志秀 栗源
审核:刘远杰 钟慧容 钟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