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成果
智库成果
【成果平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研究”阶段性成果(三)


截至2024年10月1日,由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杰远教授为首席专家领衔的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组,在《教育研究》《教育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期刊共计发表学术论文37篇。

上述成果围绕课题研究主题展开,主要聚焦如下五大方面问题:一是聚焦教育强国、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家精神,深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二是聚焦中国教育学系统创新与自主构建问题,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三是聚焦共生教育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四是拓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构建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多个触角;五是聚焦课程与教学变革问题研究,深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探索研究。

课题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共生教育研究,持续推进相关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彰显研究特色,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解释力。团队深入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以共生哲学为基础的民族文化心理场问题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和美育研究。代表性成果如下:

《民族文化心理场观照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逻辑》(载《中国德育》2024年第6期,孙杰远等)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基础教育变革必然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义和必由之路,这要从可为、应为与何为三个逻辑向度加以认识和把握:教育强国战略为基础教育变革提供方向引领、生成动力和实践基础,此乃可为;基础教育变革推动儿童健康成长、时代新人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和人类文明赓续,以达成教育强国目标,此乃应为;系统把握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之向、思维之度、创生之基,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着力点,以增强基础教育适应性为切入点,以坚定中国特色教育自信为支撑点,通过基础教育变革更好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最终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基赋能,此乃何为。



《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进路》(载《民族教育研究》2024年第3期,杨茂庆等)

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遵循必要的逻辑进路,其逻辑起点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目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要求,以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优秀文化关系为关键基点,促进民族地区儿童形成价值共识。优秀民族文化贯穿于民族地区儿童的日常生活,其价值逻辑体现为传承文化基因,推进以文化人;挖掘文化价值,深化以文育人;促进文化共生,实现以文成人。基于此,深化教育主体的优秀民族文化认知,科学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应然选择。



《以歌化育 以文化成——共生教育视域下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的文化解析》(载《教育学报》2024年第4期,闫若婻)

共生教育在我国作为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理论范式,旨在探讨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共生融合的图景。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活态基因,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美育资源。共生教育理论视域下中国民歌具有历史性、地域性、艺术性与民族性的文化特性,具有人与自然共生之维、人与文化创新之维、人与社会和谐之维、人与历史传承之维的多维育人价值与文化意蕴。对此,应通过构建民歌教学的内容体系、创设民歌审美空间、参与民俗节庆仪式、重视家庭文化传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重构中国民歌育人价值实现的路径。



《文化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载《广西民族研究》2023年第5期,杨茂庆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认同不断深化的过程。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各民族接纳和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点。文化认同促进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成,厘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走向“自为”。运用文化认同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认同的层级结构模型,进而探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通过凸显共通的文化符号,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凝聚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为认同。



《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生成逻辑——兼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周驰亮)

中华文化认同具有历史生成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脉和精神力量。基于对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探察中华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生成蕴含了物理空间、物质生产、历史制度、隐性力量以及精神载体五重维度,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从物理空间来看,稳定的自然地理疆域创造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客观条件;从物质生产来看,长期的生产交往实践构筑了文化交流融合的物质基础;从历史制度来看,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传统汇聚了内向性的中华文化影响力;从隐性力量来看,共识性的伦理道德构塑了规范性的中华文化引导力;从精神载体来看,共享的历史记忆增进了归属性的中华文化感召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一带一路”文化认同: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承载》(载《现代教育管理》2024年第2期,马焕灵等)

“一带一路”文化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推动和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重要使命过程中,正确理解“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是基础,创生“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核心,培养“一带一路”文化认同复合型人才是关键。然而,认同并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既存状态,“一带一路”文化认同建构面临着客体性困境、主体性困境和间性困境等。面对新使命,中国高等教育要有意识建构“一带一路”文化话语体系,在以传统文化重构文化主体性、面向他者文化消解文化间性、以强化道德领导促进文化认同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文化建设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论新时代乡村学校美育的文化选择》(载《中国教育科学》2024年第4期,闫若婻等)

新时代乡村学校美育有其独特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坚守,探明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美育的文化选择倾向,需观照乡村文化的基本属性与价值立场。新时代学校美育文化诉求在主体、社会与族群的层级结构上指向人的审美品质、社会的精神图腾、族群的文化赓续。新时代乡村学校美育根植于乡村文化传统,不仅内蕴乡村文化的道德与价值观取向、知识与融合度生成,也反映乡村主体的文化行为与表现。然而,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导致乡村学校美育陷入文化困境,核心表现为传统美育文化失语、乡土美育根脉断裂、主体美育体验破碎三个方面。为此,需积极探索新时代乡村学校美育的文化再造之道,从乡村学校美育文化理念重塑、乡村学校美育文化基因统整、乡村学校美育主体评价调适等方面入手,实现乡村学校美育文化生态系统构建。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编辑:韦芙蓉

校对:蒋志秀 栗源

审核:刘远杰 钟慧容 钟学思


成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