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心第五十七期学术沙龙研讨文化资源转化与叙述语言创新关系问题

410晚, “人文强桂”系列学术沙龙之五十七期在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文化资源转化与叙述语言的选择”。 本次沙龙由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唐凌教授主持,参加此次沙龙活动的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贺金林教授、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韦国友教授、桂林市文化局八路军办事处陈列馆主任文丰义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宾长初教授、罗婧教授、李天雪教授、颜小华教授、杨永平教授、刘文俊研究员、江田祥副教授、吴晓山副教授,以及桂林市各高校历史、文学、旅游、文化产业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桂林市文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等,共约50余人。

会上,唐凌教授简述了叙述语言的创新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特征的展现,文化特征的表现需要寻找创新、规范、科学性的叙述语言。之后,诸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各自的认识和想法。

大家认为,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兴起,作为地方高校,必须帮助政府和文化企业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撑。因此,研究方式应推陈出新,加强跨学科的联合攻关,以有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基本出发点,寻找不同的叙述语言,展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显现及潜在的价值。根据研究及实践工作的经验,大家认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解码”(即将其信息科学识读)的过程,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编码”(即将各种文化资源科学组配)的过程,“解码”越彻底越有效,就越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推进过程,实际上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其成效与政府的管理、参与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要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实际,重视政府与学术叙述系统的协调与统一。就具体的叙述方式而言,各位学者提出,第一,加强以抽象史料为依据的叙述,通过展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提高其利用价值;第二,用文学的手笔、大众化的语言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以使受众易于接受与理解;第三,文本与非文本解读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叙述文化资源的魅力,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形成;第四,利用社会评估机制,围绕现有文化产业的业绩及存在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叙述,引导政府和文化企业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唐凌教授根据自己科研团队多年开展商业会馆研究的实践经验,认为要把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必须围绕核心历史资源有关要素进行系统构建,进行整体叙述,才能使之在文化产业中发挥出最大效益。非文本解读是决定叙述语言革新的关键因素。

 各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开展田野调查对于文化资源的发掘,叙述语言的创新,以及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均有着重大的意义,希望学校及地方政府、文化企业共同构建工作平台,各尽所能,为繁荣广西的文化产业做出贡献。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高蓉芳撰稿)

 

唐凌教授主持沙龙

与会学者积极发言

 

学术沙龙现场 

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