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唐凌教授简述了叙述语言的创新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特征的展现,文化特征的表现需要寻找创新、规范、科学性的叙述语言。之后,诸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各自的认识和想法。
大家认为,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兴起,作为地方高校,必须帮助政府和文化企业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撑。因此,研究方式应推陈出新,加强跨学科的联合攻关,以有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基本出发点,寻找不同的叙述语言,展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显现及潜在的价值。根据研究及实践工作的经验,大家认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解码”(即将其信息科学识读)的过程,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编码”(即将各种文化资源科学组配)的过程,“解码”越彻底越有效,就越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推进过程,实际上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其成效与政府的管理、参与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要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实际,重视政府与学术叙述系统的协调与统一。就具体的叙述方式而言,各位学者提出,第一,加强以抽象史料为依据的叙述,通过展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提高其利用价值;第二,用文学的手笔、大众化的语言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以使受众易于接受与理解;第三,文本与非文本解读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叙述文化资源的魅力,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形成;第四,利用社会评估机制,围绕现有文化产业的业绩及存在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叙述,引导政府和文化企业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唐凌教授根据自己科研团队多年开展商业会馆研究的实践经验,认为要把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必须围绕核心历史资源有关要素进行系统构建,进行整体叙述,才能使之在文化产业中发挥出最大效益。非文本解读是决定叙述语言革新的关键因素。
各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开展田野调查对于文化资源的发掘,叙述语言的创新,以及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均有着重大的意义,希望学校及地方政府、文化企业共同构建工作平台,各尽所能,为繁荣广西的文化产业做出贡献。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高蓉芳撰稿)
唐凌教授主持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