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心客家文化研究团队赴桂东南考察客家闹元宵习俗
 

201321824日(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首席专家刘道超教授率3名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前往桂东南考察客家元宵习俗与传统民居。

考察组先到博白县凤山镇考察正月十一闹元宵传统习俗。此俗前后为期三日。第一日迎神准备;第二日游神,驱邪逐鬼,祈福迎祥;第三日送神。据了解,正月十一闹元宵在当地已传承数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持续了一段时间,唯文化大革命风潮最甚之时暂停了大约十年,至1975年又恢复举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至高潮。周边村屯均来参与,狮队超过百堂,盛况空前。最近几年相邻村落参与者虽较前为少,但凤山镇民众之热情,闹元宵之热烈气氛,不减当年。

刘教授带领研究生,考察了凤山镇客家传统闹元宵迎神、游神直至送神的完整过程,深刻感受到传统习俗带给人们的祥和、吉庆、欢乐与激励,也了解到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城镇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太不如父辈,体会到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之紧迫性。

223日,在广西师大校友、贵港市政府办公室余铖武主任的安排下,由港南区办公室甘主任引领,考察组一行考察了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君子峒客家围屋传统建筑。

君子垌客家围屋,由来自广东梅州的黎、邓、叶、黄、李、陈等客家人修建。从清咸丰年间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营造,先后建成一十七座颇具规模的客家围屋,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君子垌方圆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因时间关系,考察组只考察了其中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的几座客家围屋。就本次考察所见与所知,贵港市君子垌客家围屋,应该是广西客家传统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样式众多、品位甚高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群,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与保护价值。但建筑物保存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即便是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也有不少残破。很多建筑破败严重,保护与修复的难度极大。

贵港君子垌客家传统建筑,亟待学者、政府及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家等多方联手,研究其价值与保护、开发的路径。

(中心客家文化研究团队供稿)

2013220日(农历正月十一),客家文化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刘道超教授,与参加博白县凤山镇传统闹元宵习俗的县镇领导及主要人员合影。二排左一为刘教授,左二为博白县文联刘斯主席,左三为凤山镇王镇长

2013223日(农历正月十四),客家文化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刘道超教授带领研究生考察贵港市君子垌客家传统围屋。前排右侧为港南区办公室甘主任,左侧为君子垌云龙围黎焕勇

 

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