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广西文科中心第五十三期“人文强桂”学术沙龙探讨“公民意识·批判思维·创新能力——英语教学的人文维度”

 

111晚,以“公民意识·批判思维·创新能力——英语教学的人文维度”为主题的广西文科中心第53期“人文强桂”学术沙龙在文科中心会议室举行。沙龙结合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现状,通过案例说明,将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现状作整体的批判性观照,对《广西中学英语教学与公民意识培养》这一课题的做出拓展性的思考。沙龙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刘玉红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各系主任,各专业、各方向、各语种教师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共约50人参加沙龙。

刘玉红教授认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一门功课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双重性质、双重功能。她以初中教材、高中教材及教学案例、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师用书为考察对象,指出国内英语教学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把人文性片面理解为跨文化交际等问题。“如何将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公民意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从教材到教学,培养3CCritical CreativeCivic)(有批判思维的、有创造能力的、有公民意识的)人才?”刘教授先提出这个问题,随后她以初中、高中、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课文为样本,说明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实践采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三种创新思维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人文关怀中促使学生学有体验、学有兴趣、学有动力、学有实效,将学生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3C人才”。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中,参加沙龙的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学者认为: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以将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一教学思路和《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目标一致,可以很好地利用外语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也有老师表示: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人文性的意识,才有可能在日常教学中将学生当作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来看待,将人文素养的熏陶点点滴滴地渗透在每一堂课中。最后,沙龙还就如何开展“‘3C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行动进行讨论并形成行动计划。

(“‘人文强桂’社会服务行动工程”“广西中学英语教学与公民意识培养行动工程”课题组供稿)

 

刘玉红教授主持沙龙

 

与会学者就“‘3C’人才培养”的主题进行探讨

 

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