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吴欣望教授、朱全涛教授以及英国伦敦大学SOAS 学院金融与管理学系孙来祥教授合作完成的论文“古诺竞争和KS博弈之间的等价性”(On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Cournot Competition and Kreps-Scheinkman Game)被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国际顶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SCI来源期刊)正式录用。目前,论文已经进入全球公开检索状态(参见网页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771871100066X)。该文是广西人文社科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2010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YB2010013,项目名称为《内生竞争策略与竞争时序研究》,项目负责人为吴欣望教授)的阶段性成果。据悉,这是广西高校中第一篇发表在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上的学术论文。
众所周知,古诺竞争作为经典的竞争方式是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通常被认为是数量竞争。但是这篇论文指出,古诺竞争本身存在一种似是而非的悖论:一方面,古诺竞争等寡头竞争方式的提出使人们普遍相信,在只有两个厂商的市场中两个厂商不会从事瓦尔拉斯竞争;另一方面,KS在1983年发现古诺竞争实质上是这样的博弈,一旦两个厂商确定了各自的产量,接下来他们从事瓦尔拉斯竞争。而在KS博弈下,两个厂商同时选择产量后,再进行价格竞争。这样KS博弈规避了上述悖论。这篇论文证明,在相当宽泛的条件下古诺(Cournot)竞争与Kreps-Scheinkman(KS)博弈完全等价。
微观经济学标准教科书都认为,古诺竞争就是数量竞争。这篇论文的作者基于这一悖论和两种博弈的等价性提出如下看法:应该将KS博弈看作数量竞争。毫无疑问,这一看法挑战了此前国际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看法,并且,它得到了该杂志匿名审稿人和杂志主编的认同。
这篇文章也讨论了这一看法将对寡头竞争理论,特别是双头竞争理论产生的重要影响。它意味着对数量竞争策略的传统解释——即厂商选择产量——需要修改,这一解释也是基于古诺竞争而产生的。但是,传统的解释意味着寡头的价格由神秘的瓦尔拉斯拍卖者决定。基于KS博弈是数量竞争的看法,数量策略应该被看作是一个2阶段策略:先选择数量,再选择价格。同样地,本文作者在其工作论文中还对价格策略进行了再解释。基于这些再解释,作者首次给出了“基本竞争方式”的正式定义,并在后续研究中发现有多达27种基本竞争方式,而已有的文献并没有讨论其中大部分竞争方式。最后,作者们还指出可以发展出T-阶段博弈框架使得双头竞争的方式和时序内生化。也就是说,双头究竟以何种方式和顺序竞争是这个博弈框架的结果,而不是预先先验地给定。一位匿名审稿人称这个博弈框架提出得很自然,并称这些发现是作者的特别贡献(special contribution)。
博弈论是当代经济理论的主要工具,几乎所有国际顶尖经济学期刊的理论文章都要使用这一工具。普通中国人对博弈论的了解来自著名的电影《美丽心灵》,该片的主人公就是1994年诺贝经济学奖得主纳什。近些年来,共有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由于他们在博弈论领域的贡献而获奖。他们是1994年的普林斯顿大学约翰·纳什(J.Nash)、约翰·海萨尼(J.Narsanyi)和德国波恩大学的赖因哈德·泽尔滕(Reinhard Selten);1996年英国剑桥大学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2001年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 Akerlof )、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 )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2005年的马里兰大学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罗伯特·约翰·奥曼(Robert John Aumann);2007年的明尼苏达大学的里奥尼德·赫维茨(Leonid Hurwicz)、普林斯顿大学的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以及芝加哥大学的罗杰·迈尔森(Roger B. Myerson)。
作者近照(左为吴欣望教授、右为朱全涛教授)
成果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