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 协同融合 智领发展

社会服务

新华网报道我中心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思路与举措

来源: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  更新时间:2011/03/18  阅读次数:3

  我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启动“‘人文强桂’社会服务行动工程”等系列举措,从思想与行动等多层面破解我区高校哲学社会面临的历史难题。3月18日,《新华网·广西频道》在《制度建设破解“四大”难题 “两翼齐飞”推动社科发展——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调查》中报道了我中心为地方服务的思路与路径。该报道原文如下:

  制度建设破解“四大”难题 “两翼齐飞”推动社科发展

——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调查

    新华网广西频道3月18日电(记者何丰伦)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服务社会,这是我国各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记者近日在落户于广西师范大学的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进行采访时发现,针对人文社会科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四大”难题,中心大力推动高校学者走出书斋,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成功地构建了“桥梁”和“纽带”。

    --“四大”难题根深蒂固    社科发展遭遇“转化瓶颈”

    长期以来,如何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践效果,这是我国各地高校普遍面临的难题。

    广西社科联主席庞汉生告诉记者,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高校是绝对的主力,在全国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的45万人中,有39万在高校。如同全国一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也集中在高校。广西每年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0%以上为高校的学者所主持,两年一届的广西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评奖中,高校学者的成果大约都维持在60%左右的比率。

    但是,长期以来,作为主力军的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却始终面临着不小的难题。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师范大学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办公室主任陈雄章教授用“四大难题”来概括。

    第一,高校文科在高端领域在“三无现状”。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被视为文科门类中的6个“核心门类”,但在这6个门类中,迄今为止,广西无一个全国重点学科;无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无一个文科一级学科博士点。

    第二,高端人才缺少,领军人物难当大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人才队伍建设困难重重、领军人物少。由于管理体制、创新环境、经费投入等各种原因,哲学社会科学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偏少,领军人物更少。一些社会公认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标志符号,如国家学位评议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少之又少。

    第三,经费短缺,投入偏少,严重挫伤造成缺少积极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经费投入严重短缺。限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每年用于哲学社会科学设备和资料的投入非常少,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经费更少,成果奖励力度不够,覆盖面小,名额少,不利于调动人文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四,无法对地方党委政府和重大决策作出“重要参考价值”的回答。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没有好的平台转化为生产力。有较多的哲学社会科学科学研究成果因没有一个科研机构与社会沟通的平台,无法对广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等人文领域提供专门的智力指导和支持,发挥不了人文科研应用社会的能力与作用。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教授认为: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直存在对本地区的区情了解比较少、对现实问题关注比较少、对现实实践问题研究比较少等“三少”状况,为了使学校、学院、学科、学者这“四学”将注意力比较多地集中到现实研究、前瞻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上,必须推动研究理念实现四个转向:一是从书斋走向田野,开展自下而上的研究;二是从故址走向现实,开展关注现实的研究;三是从校园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从学究走向政策,注重咨询、对策研究。

    陈雄章说:“这四大难题和四大转向的核心,就在于如何通过适当的投入,迅速建设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成功破解社会科学发展的‘转化瓶颈’。”

      --“软硬兼施”推动高校社科工作“整体转变”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要推动社科工作“整体转变”,必须大力实施“人文强桂”战略,将“人文强桂”战略视为“富民强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超常规的措施,集中优势的资源,加快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步伐,提高研究水平与质量,从人才培养、文化创新和社会服务各方面有力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依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雄厚的广西师范大学建立了省级科学实验中心——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下简称“广西文科中心”),加大支持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的力度,投入巨额建设经费,“软硬兼施”推动高校社科工作的“整体转变”。

    广西文科中心副主任陈小燕教授介绍说:广西文科中心不同于教育部建设的人文社科基地,不是针对单个学科的,而是要推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因此具有制度创新的性质。

    根据广西的整体规划,文科中心至少要努力实现两个目标:一个是要打造成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地带。这就必须引进或培养标志性的社会科学家,创设先进的科研条件,产出标志性成果等。二是将广西文科中心打造成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基地。地方高校的强项不是“仰望星空”,但“扎根大地”、“服务地方”却是不容忽视的职责所在。文科中心的目标就是探索出一些为广西地方服务的稳定而有效的路径与办法。

    围绕创新,广西文科中心提出了颇为完整的破解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难题的方案,其中为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被定位为广西文科中心创新的基本方向。

    陈雄章说:“人文社会科学为广西新发展服务就是要主动走出去,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主动适应、主动融入、主动支撑“富民强桂”新跨越发展的要求,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力量。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能力提升的过程,增添活力的过程,提高造血功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西文科中心通过创新性地推出“人文强桂社会服务行动工程”项目,投入大量经费,推动学者走出故纸、走出书斋、走出校园,到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寻找真问题,谋求人文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道;通过组织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举办沙龙活动等,推动学者打破社会科学研究的宗旨在于知识分子自身的修身养性传统惯性思维,树立“为地方服务也是学问,为地方服务能做出大贡献”的新观念,提升学者的人文情怀与社会关怀。

    正是在广西文科中心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学者们的观念在悄然改变,研究视野与研究境界得以拓宽与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广西文科中心2010年度“‘人文强桂’社会服务行动工程”项目启动后,刚从外地引入广西,对广西还颇为陌生的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澈元教授,迅速找到了既是自己研究专长、又切合国家及广西发展战略的研究领域——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简称玉林海试区)的综合发展研究。刘教授的这一选题很快得到了广西文科中心的支持,获得当年“‘人文强桂’社会服务行动工程”首批立项项目之一。随后,刘澈元多次组织科研团队赴玉林开展调研,并向当地相关部门提交了调研报告,受到高度重视。2010年12月,玉林玉东新区管委、玉林海试区管委正式委托刘澈元教授的科研团队开展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玉林海试区综合发展的政策设计与实施机制构建”为主题的政策咨询项目研究,并为其提供11万元的横向合作研究经费。

    --四大路径实现“两翼齐飞” 开辟服务广西新途径

    记者深入采访时了解到,在整合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资源的基础上,广西文科中心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勾勒出针对面向产业大发展、面向北部湾的开放开发、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大跨越、面向思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这四个重点方向,围绕“四大路径”,实现“两翼齐飞”的服务广西新途径。

    第一大路径是以广西特色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上彰显区域特色,取得具有区域特色的原创研究成果,成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并从思想上、学术上、技术上、文化上支撑广西新发展。

    第二大路径是主动出击,承接广西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种研究开发任务,直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产品和技术开发与推广、决策咨询、典章制度建立等方面的问题。“科学不等于技术,技术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商品,商品不等于市场,市场不等于产业。”从科学技术转变为产品、产业的过程,是一个一步步与哲学社会科学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

    第三大路径是充分研究开发广西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努力把广西特色文化资源、特色传统工艺品、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变为产品,丰富与壮大广西的支柱产业,为广西经济总量的增长作出贡献。

    第四大路径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以及开设专题讲座、参与论坛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推介学校的研发成果,向大众推荐广西的历史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理念,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智力与文化支持,为整体提高广西人民的人文素养服务。

    陈雄章说:“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走向越来越以现实真问题为导向,为社会服务可以发现真问题,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这是对传统学科导向、脑袋导向的颠覆;为社会服务可以培育以问题为纽带的交叉研究团队,形成新兴学科,促进研究方法更新,找到新的科研生长点。只有走向现实,走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深处,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充分享受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网页链接地址为: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03/18/content_22311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