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专访我中心主任文章:让“蛮荒之地”不再缺少“人文”支撑

 

    2010年年底,我中心主任陈雄章教授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专访,访谈主要围绕中心成立的背景、中心的定位以及发展规划等内容展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224日第17版以《让“荒蛮之地”不再缺少“人文”支撑——访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雄章教授》为题发表了访谈文章。文章内容如下:

 2008年,广西制定了科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十一五”后三年(20082010年)的规划作了调整,提出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广西高等教育。在此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申报建立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广西文科中心”),并顺利获得批准。根据规划,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加大支持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的力度,投入巨额建设经费,将广西文科中心打造成为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质量工程的“领头羊”,成为广西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源头。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该中心主陈雄章教授。

提升广西软实力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省级政府投入巨资建设专门的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在国内并不多见,请问规划建设这个中心有哪些动因

陈雄章:首先是来自广西实践的需要。广西是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问题集中、突出、典型的地区之一,也是发展起点低、任务重、难度大、形势紧迫的地区。为促进广西发展,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先后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和“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广西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这些战略的实施对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广西新跨越提出了更高、更强、更迫切的要求。早在2004年《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中央文件出来以后,我们学校就提出了“人文强桂”战略,并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区政府共给我校划拨1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到2008年,该战略正好可与“三年行动规划”衔接上。其次,规划建设广西文科中心是提升广西软实力的需要。在国家综合实力中,有软实力相对落后的问题,广西也是如此,甚至问题更为突出。第三,建设广西文科中心能彰显我校办学特色。广西师范大学成立至今,文科一直是强项,在各类大学的综合排名中,一般都能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百强。到目前为止,我校是广西唯一拥有文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广西社会科学界的一些标志性人物、标志性成果也多出于此。此外,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我校在广西地区获奖最多。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自治区发展战略的一个部分,广西文科中心在未来的战略规划部署方面有什么考虑?广西文科中心将如何更好地推动广西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陈雄章:广西文科中心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科基地,不针对单个学科,而是要推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因而具有制度创新的性质。根据规划,中心至少要努力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打造成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地带,二是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基地。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我们今后准备努力做好四件事情,即凝炼特色、打造团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学科交叉。地方高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突破口就在于办出特色。而没有明显的特色,正是广西社会科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家把广西分成三大板块,即“两区一带”,其中桂西资源富集区是沿边的,北部湾经济区是沿海的,西江经济带是沿江的。中心今后建设的重点就将围绕着“江、海、边”三个核心地带,联动发展,争取形成广西文科中心的区域研究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西文科中心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与路径上有什么考虑

陈雄章:在引导为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中心首先考虑的是 “广西新跨越需要什么”、“广西文科中心最能做什么”这两个基本问题,结合广西新跨越的形势和特征,我们提出了围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寻找服务方向的整体思路,提出要突出五个“面向”的服务,即面向基础教育的大振兴、面向产业大发展(特别是面向文化产业)、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面向新农村建设大跨越、面向思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任务和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们看到,中心有一些课题以及招标项目正在开展,请问广西文科中心有哪些安排?

陈雄章:按照自治区的有关规划,广西文科中心的第一期建设经费为每年1000万元,总共3000万元,我们正在向自治区政府争取,在第一期建设结束后启动第二期建设工程。中心的主要建设内容由四大板块组成,各板块的建设经费也按一定比例分配。第一板块是科学研究。例如,我们已经启动的《新编广西通史》项目,我们希望通过编撰这套十卷本地方通史,理清广西的历史脉络,重拾文化自信,也改变“广西是蛮荒之地、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形象。第二板块是基础条件建设,包括购置图书资料、网站建设等。第三板块是社会服务,推动学者走向社会。第四板块是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我们现在主要是缺乏顶尖的领军人才,但是依现有条件而言,要做到大量引进比较困难,所以我们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引进一至两名顶尖人才,同时加大对区内现有的、在国内业界有一定声望的人文社会科学专家的支持力度,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让他们尽快够脱颖而出。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目前来看,广西文科中心发展的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陈雄章:压力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从2005年的“人文强桂”建设工程到现在的广西文科中心,广西区党委、政府在广西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累计投入4200万元的建设经费,这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中心能出什么样的成果,这些成果是不是真正能够解决自治区党委、政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的压力非常大。另一方面,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直存在对本地区的区情了解比较少、对现实问题关注比较少、对现实实践问题研究比较少的“三少”状况,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学院、学科、学者这“三学”,将注意力比较多地集中到现实研究、前瞻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上,就要承受比较大的认识与行动上的压力。

 

 

 

智库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