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晚,我中心“桂学研究”系列沙龙之四在育才校区图书馆217会议室举行,来自桂林曲艺协会、曲艺团、桂林广播电视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及我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集聚一堂探讨广西音乐文化研究。
主持人——音乐学院高敏教授,从上世纪50年代电影歌舞剧《刘三姐》,由民俗中的唱山歌到艺术经典作品的成功转化打开话题,引发了与会人员对广西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思考。广西文场很快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文场是桂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词曲高雅,旋律清新优美,婉转流畅而细腻抒情,多次获得各类表演大赛的奖项。但因种种原因,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文场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鲜为人知,处境艰难。大家认为,对于文场的研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场合推出文场表演,提高它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应在保留其特色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针对文场后继无人的困境,有学者提议可在高校成立相应的学生剧团进行推广传承。大家对文场的争相讨论,将沙龙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有学者还即兴为大家演唱了一段《四大景(春)》,博得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
广西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除了文场,还有彩调、桂剧、各类礼仪歌及少数民族音乐等等,有学者提出,分民族、分地域对这些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绘制出广西音乐文化地图,建立广西音乐文化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音乐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将对广西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大有裨益。还有学者提议,可通过官方力量促成“曲艺进校园”活动,让广西的传统戏曲表演走进高校,在青年大学生中宣传、推广普及广西的传统音乐文化。还有学者提出,琴文化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主体,桂林有着深厚的琴文化底蕴,值得专家学者关注,并在现场用古琴为大家弹奏了一首桂林童谣《月亮爸爸》,让大家真切领略到了古琴的魅力。
最后,沙龙在古琴曲《流水》中落下了帷幕,优美的琴声让与会人员对于广西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前景有了更多美好的遐想,我中心本学期的学术沙龙也就此划上圆满的句号。
沙龙现场
学者现场弹奏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