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心“‘人文强桂’社会服务行动工程”项目——《寻求新经济增长点:来宾市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调查》课题组,顺利完成了在来宾市的调查工作,满载而归,为我校文化产业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新添了重要的一笔。从12月2~12日,历经11天的时间,课题组通过对来宾相关市县重要的82个文化资源点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共收集到了出版物11部(本),(摩崖)石刻40余方,红色文化资源10余处以及其他一批图文资料。
课题组由文化产业管理系师生共同组成。课题组在了解来宾市文化定位的基础上,对来宾市、合山市、象州县、武宣县、忻城县与金秀县展开调查,内容涉及文化产业园、古人类活动遗址、名人故居、(摩崖)石刻、革命先烈纪念地、古村落、古桥梁、宗教景观等主题。
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对来宾文化资源的现状进行了总结,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来宾文化资源丰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在来宾市,举凡古人类活动遗址、古墓葬、军事遗址、红色文化、名人与名人故居、摩崖石刻、古建筑、古镇古村落、宗教景观、民情风俗、风物特产、文化典籍等类型文化资源莫不齐备。二是来宾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一定的问题。课题组发现来宾市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文化资源或文化景观破坏较为严重,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缺失以及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没有开发利用等层面。三是来宾文化园区建设存在误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虽说不一定非得建立在文化资源基础之上,但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无疑是文化园区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但来宾市部分文化园区或者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存在误区,不利于发展。
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发现来宾文化资源具备如下特色:一、价值高。如土司衙门、武宣庄园群、各地乡规民约石刻、合山长模村戒碑、忻城白虎山石刻、古石桥等,要么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要么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特别对诠释壮族地区的国家认同与社会变迁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二、文化和谐。以宗教为例,来宾宗教景观众多,既有佛教寺庙、道观,也有大量的民间信仰,同时天主教等外来宗教也存在,充分说明了来宾人民长久以来形成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开放与包容的心态。三、民族特色鲜明。土司衙门、盘古庙、花林圣母、雷神庙、社庙、甘王庙、石牌制度以及其他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的存在,体现出来宾文化资源的民族性。这些略带“异域民族风情”的文化资源存在,不仅是打造文化符号,也是文化项目策划的出发点之一。
该项目立项的一个重要主旨是加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秉承这一理念,课题组与来宾市宣传部、文化与新闻出版局、武宣县宣传部与旅游局、象州县政府办、合山市博物馆、忻城县博物馆等部门就进一步合作交换了意见,力求利用来宾市成立十周年的契机,推出《来宾文化大典》一书,倾力打造“来宾文化”,并为来宾市献上厚重的文化之礼。
项目组成员考察武宣县郭松年庄园
项目组成员考察象州县贝丘遗址
(文化产业管理系 李闰华 彭家威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