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我中心召开《广西文化史》编撰工作座谈会

330日,我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与我校部分学者近10人在中心会议室就《广西文化史》的编撰工作进行座谈。会议就启动《广西文化史》项目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广西的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但直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部完整表现广西文化历史的著作。为此,文科中心决定启动《广西文化史》的编撰项目,力争为“文化广西”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与会人员详细研究了《广西文化史》的若干问题,达成了统一意见。

与会学者认为,通过《广西文化史》的编撰应实现三个目的:一是对广西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对文化资源进行搜集与整理、研究,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二是搭建我校学者服务广西地方的平台,促进我校专家、学者对广西区情、学情的关注;三是以标志性的成果推动我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学科建设的发展。同时,《广西文化史》项目应具备两个功能:一是聚合广西文化史研究团队,打造新的学科带头人;二是产出标志性文化成果,展现广西文化的魅力。

与会人员就《广西文化史》的编写思路进行了反复论证。学者们认为,首先应明确本书的文化史观,要吸收现代新历史观概念,避开传统的大叙述。人是文化的缔造者,文化的核心是人,是民族,族群的迁移与流动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广西文化历经了“远古人与百越民族的文化创造”、“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抗衡”、“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近代广西文化的崛起”、“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繁荣”的发展时期,《广西文化史》应围绕这一发展脉络来书写广西文化历史。

学者们认为,《广西文化史》的编撰不求全,但求精,应抓住每个时代的文化要素与亮点。如要突出广西的“文化创造”,远古时期广西的“铜鼓”、“花山崖壁画”、“大石铲”等充分表明了古代广西文化的辉煌与发达,《广西文化史》就应充分将这些闪光点挖掘、展示出来。又如,广西的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也应大书特书。再如,自古以来,外省人对广西民族、文化有着诸多想象,单设“外省人看广西”这一章节,也可凸显出广西文化的特色。

大家一致认为,在写作风格上,可沿着“有什么?(有何文化现象、遗迹等)”、“是什么?(与其他文化有何区别)”、“为什么?(为何形成此种文化)”的写法进行编撰,做到集文化性、资料性、工具性、科学性、可读性于一体。

最后,学者们还提出,要尽力避免与《新编广西通史》的重合,二者应做到详略互补。

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