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有深厚的研究桂林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的传统,产生了《桂林通史》《桂林文化城大全》《临桂文化大典》《漓江流域人文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桂林客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印象恭城》等标志性研究成果,承担了《西部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创新模式—以恭城县为例子》《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家群及其成因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以广西桂北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目前,桂林进入“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等多重机遇交叉重叠的发展新时期。面对桂林发展的机遇,身处桂林市的广西师范大学的策略与计划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整合学校的研究资源,提高我校社会科学为桂林新发展的能力?如何打造我校研究桂林问题的学术特色与品牌?继上周围绕“服务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之后,我中心又以“服务桂林新发展——广西师范大学的行动与策略”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学术沙龙活动,我校副校长
活动主持人——文科中心主
桂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始终牵动着我校学者的心,而桂林旅游的关键又离不开漓江。漓江的保水问题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话题,围绕水的旅游生命线,学者们从历史上桂林水环境的变迁,漓江上游植被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等角度进行了交流。
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学者们认为桂林努力多年培育了一个旅游产业,这个产业能否支撑起桂林,能不能给桂林人民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实际遇到了发展的哲学问题。如果桂林一切可以为旅游所解决,那么所有的工作就要围绕旅游去做,并由此拉长旅游产业链,一切向旅游更加靠拢;如果旅游不能解决桂林的一切,不能解决全部桂林人民的民生问题,那就必须对旅游产业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局限在一定的领域里面,甚至包括一些项目、行政区,不能够的话就要适当的限制。发展哲学、县域经济发展自然就成了我校科研介入桂林市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有学者提出要充分调查桂林12个县的自然资源禀赋,根据其不同的禀赋制定出具体的发展对策。
百花齐放是本次活动的亮点,来自不同学院、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充分展现出了大智慧,多种思想的交汇提炼出了富有创意的思想。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我校师生对桂林市新发展的关心和热情,及愿为桂林市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
学术沙龙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