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清吧】何怀宏:纪念康德诞辰三百周年之二:康德的历史理性与经验描述

编者按:

论文是社科研究的核心要素,写论文、发论文是社科研究的核心能力。为鼓励科研创新,强化高水平研究性论文产出,养成社科研究核心能力,促进社科研究可持续发展,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创设特色栏目“论文清吧”,邀请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优秀学者分享其论文研究、写作、发表、传播、转化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此次讲座是“论文清吧”第5期,特邀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何怀宏以“纪念康德诞辰三百周年之二:康德的历史理性与经验描述”为主题进行研讨与交流。




5月13日,广西师范大学在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312会议室顺利举办第5期“论文清吧”学术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何怀宏担任主讲人。

2024年4月22日正值德国哲学家康德诞辰的三百周年纪念日。何怀宏教授就“康德的历史理性与经验描述”这一主题发表精彩演讲,活动吸引了各文科学院(部)6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这也是何怀宏教授做客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望道讲堂”第89讲《纪念康德诞辰三百周年之一:康德的三大批判与四问之关系——从道德的角度看》之后,带来的又一场思想盛宴。



何怀宏教授基于康德的作品《历史理性批判》内容介绍了康德探讨理性在历史和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它与经验描述的关系;并回答了“何为历史理性批判”“康德提出的历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该目标”“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等系列问题。他解释了康德对于理性、经验与历史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指出其历史理性观是有关未来的历史,而非过去的历史;而理性在康德书中一般被称为知性,康德强调只有将经验和先天直观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知识。



何怀宏教授依次讲解了康德历史目标的内容、实现途径与实现方式。他指出其内容是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与此相关的命题为发展和完善自然赋予的禀赋;该目标需由现实的人实现,而现实的人有向上的禀赋,也有向恶的倾向;在康德看来,尽管人类有恶的倾向,但通过某些恶,或许能达到一些客观上的善;在实现方式上,康德的主导倾向是渐变式,但有时也寄希望于突变。最后,何怀宏教授认为如何化解理想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的矛盾,以及怎样实现康德所憧憬的历史目标等问题仍有待深入探讨。

在交流互动环节,何怀宏教授耐心解答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对于历史理性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康德的历史理性更多是一种预测,而非先知式的。关于应对心态的问题,他回应要守住本分,充分认识自身优缺点,做有影响力且体面的人。他还分享了自身学术研究的体会,鼓励与会师生聚焦并培育强烈的问题意识,持之以恒地思考问题,强化阅读并凝练思想观点,精准使用学术行话并深入学术交流合作。



何怀宏教授借助系统深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专业解读,使师生们对康德哲学中理性和经验相结合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讲座圆满结束后,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将认真领会学习何怀宏教授的经验与建议,锻炼慎思明辨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升个人写作能力。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

作者:丁怡

编辑:韦芙蓉

校对:蒋志秀 丁怡

审核:钟学思 


智库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