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 协同融合 智领发展

智库动态

文明互鉴的东亚儒学对话—— “越南与东亚的儒家经学:遗产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越南河内举办

来源: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  更新时间:2022/04/26  阅读次数:92

       文明互鉴需要对话交流。2022年4月23至24日,以“越南与东亚的儒家经学:遗产与价值”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越南河内举办,会议采用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举行。本次会议由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及旗下的独秀书房有限责任公司主办,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哲学研究所及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承办。来自中国、越南、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国的有关专家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越南与东亚的经学历史中的四书、越南与东亚经学历史中的五经以及越南与东亚经学的特征3个论坛组成。与会专家围绕“越南与东亚各国间的儒家经学对话及现代社会发展”这个主题深入探讨与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研讨会背景

       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参赞彭世团在致辞时表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经学对当今越南以及东亚各国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既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审美、价值、家庭与社会,又影响到了各国的政治架构与治理取向。当下,儒家经学作为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各自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于增强各国的文化自信,对于加强各国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希望专家学者们从研究中吸取营养,推动中越之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参赞彭世团致辞

       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苏桂发在致辞中表示,通过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讨,将有力推动越南及东亚的儒家经学研究守正创新、持续发展,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促进现代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研讨会上,各国专家各抒己见。广西师范大学莫道才教授首先作了题为《意骈的智慧——<论语>的话语方式与语言逻辑》的演讲。他认为,作为儒家的经典代表《论语》的一种重要话语方式——意骈,应该值得注意;这种意骈句式对于《论语》成为经典及其传播至关重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逻辑智慧;这是这部经典能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广西师范大学莫道才教授发言

       广西师范大学吴全兰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论西汉“六经”的天道化及其在政治上的消极影响》。她认为西汉儒学经学化的主要表现就是六经被提升到天道的高度,六经是圣人根据天道而作,蕴含天人之理,因而有崇高的地位;西汉后期,由于统治者对经学的尊崇,变得越来越迷信,进取精神大为削弱,致使国家越来越贫弱,最后导致西汉的衰亡。

       广西大学郑朝晖教授作了题为《论<诗经>中的“梅”意象》的发言。他谈道,“梅兰竹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象征意象,“梅”被排在第一位;早期建构的梅意象集中在梅果特性之上,后世赏梅则牵涉到“梅花、梅树、梅果”诸方面,内涵要丰富得多;然而细味《诗经》五篇诗歌中关于“梅”的意象建构,实质上已牵涉到“梅花、梅树、梅实”诸方面,后世梅意象的诸多内涵可在《诗经》建构的梅意象中,寻找到最初的萌芽。

       山东大学儒学院曾振宇教授发言的题目为《道路之争:先秦儒家从“孝本论”到“仁本论”的转向》。他认为,孔子去世之后,派系萌生,观点歧异;具体围绕仁与孝的关系,产生了尚“仁”与尚“孝”的思想分殊;孟子“四端”、“四心”论的建构以及“仁本”论的初步建构,既是对《孝经》“孝本论”的批评与反拨,也是儒家内部的一场自我拯救运动。

       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马来西亚道理书院的王琛发教授作了题为《越南孝文化传统的当下演变与传播》的发言。他认为,越南各族人民共同重视的孝道思想是越南儒学的最大文化遗产,自古至今传播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近千年来,越南长期经历过中国乃至环海不同区域的儒家内部对话,近代也经历过艰苦的反侵略反殖民斗争;越南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维护民族主体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的核心内涵,也就更能获得民众有意识的主动学习,落实为现在的各种精神文明建设。

       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的金凤珍教授作了题为《日本经学的特征和几个问题——重视古学》的演讲。他认为,日本经学有三个互相关联的特征:一是有自由性,不受权力的约束;二是日本第二义的经学比第一义的经学变化很大,其原因是道学、义理学与统治阶级原则的矛盾冲突激烈;三是日本经学是一个非主流的知识体系,影响力小,占主导地位的知识体系是“兵学”。

       韩国成均馆大学的李昤昊教授作了题为《东亚<论语>诠释的会集与韩国经学》的演讲。她认为,东亚各国通过对儒学经典的解释来表现各自儒学的特点,其中对《论语》解释的书籍影响力最大;通过韩国与东亚各国已有的《论语》诠释的会集进行对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韩国经学的特征。

       越南河内师范大学的阮青松副教授作了题为《邓泰滂与<周易解义演歌>》的发言。他说道,儒家五经之一的《易经》很早就传入越南,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和应用,比如科举、哲学、文学和政治学,预测学等等;鄧太滂使用喃文将易经翻译,作品名字叫《周易解义演歌》,这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将《易经》翻译成越南语的作品;通过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在前现代东亚的背景下越南易学与经学的一些特征。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哲学所的黎氏兰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黎贵惇运用重视经学、史学的思想来建设官场文化》。她谈道,黎贵惇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古典学问以及越南十八世纪非常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为基础,提出利用经学、史学来保护和建设越南王道政治的文化。他提出与遵守的客观性、诚实性、完整性对越南政治科学来说,还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据悉,会议结束后,将从参会成果中精选出16篇论文,在中国和越南同步出版,纳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的“亚洲经典互译”项目的成果之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在2019年第一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的领导下,积极推动亚洲各国政府部门间的亚洲经典互译计划,调动多年跨国版权贸易、全球出版的人脉资源积极接洽了菲律宾、泰国、越南、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的相关机构,积极推动政府部门间的合作;现已出版以中华传统典籍为素材,以东盟十国语言为翻译语种,中外对照的《东方智慧丛书》,丛书约100册,并已在英国、印尼、马来出版英语、印尼语、马来语等多个版本,成为参与亚洲经典互译、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践行者。

部分与会者合影

 

(文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