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 协同融合 智领发展

智库动态

【战疫情】广西文科中心“中外疫情与社会应对”研究系列笔谈四||徐晓东:荷属东印度的医药知识传播——从1629年的巴达维亚“霍乱”谈起

来源: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徐晓东  更新时间:2020/04/18  阅读次数:390

编者按:

   病毒无国界,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疫情不仅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而且对人类的卫生事业提出严重挑战。2020年初爆发的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人们诸多的思考。人们不禁要问:中外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疫情?如果有,这些疫病又是怎样发生和蔓延的,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当时社会又是怎样应对疫情的,对当下的疫情防控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启迪?鉴此,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以“中外疫情与社会应对”为主题的研究系列笔谈。此次研究系列笔谈由广西师范大学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侧重于向广大读者朋友传递有关中外疫病史等基本知识,从历史与现实、国内和国际不同角度回答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疫情与社会应对问题。期盼广大读者朋友从“中外疫情与社会应对”研究系列笔谈中获得智慧与启迪,进而为当下的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专业知识支持并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彰显新时代人文社科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系列笔谈四:荷属东印度的医药知识传播——从1629年的巴达维亚霍乱谈起     

 /徐晓东(广西师范大学 讲师) 



作者简介:

   徐晓东,男,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2015年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殖民史与全球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尼史、华侨华人史等;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哲社特别委托项目1项;出版《荷兰文苏里南粤籍华侨史料编译》等,在Journal of Maritime Studie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在世界近代新航路开辟的刺激下,荷兰人前赴后继来到亚洲。打着贸易和科学的旗号,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尼群岛垄断香料贸易、进行殖民扩张。其代价也不容轻视,热带疾病严重威胁荷兰人的健康。认识地方疾病、寻找治疗方法成为了公司的重要工作。在公司雇员的努力下,来自东方的医学知识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医药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一、科恩之死与巴达维亚城的霍乱


   16世纪末,摆脱西班牙统治而独立的荷兰共和国加入到了海外探险的大潮中。受雇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人、水手、士兵、医生纷纷前往亚洲,为当时驰骋全球海域的海上马车夫辛苦奔波。为更好开展商业活动,打造具有帝国特征的公司,荷兰人于1610起占领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将其建设为公司在亚洲的贸易和行政中心。

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的巴达维亚

(图片来源:KITLV, Shelfmark 36D285

   初建时期的巴达维亚在周围土著政权的虎视眈眈下风雨飘摇。特别是爪哇雄心勃勃的马打蓝王国苏丹阿贡致力于统一全岛,与公司冲突不断。

苏丹阿贡,被认为是最伟大的马打蓝国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

   16281629年,他两次发动了对巴达维亚的进攻。虽然他最终未能攻下荷兰人的城堡,但两次围城导致了巴达维亚城内大规模疾病爆发。荷兰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第二次围城期间,六百多荷兰士兵、公司雇员死于城内的霍乱,其中包括了公司驻荷属东印度的科恩。

 

荷兰东印度公司纪念盘(1919年)上印制的科恩像

及其名言“Dispereert niet”(永不灰心)

图片来源:Nederlands dagblad, 18 mei 2012(《荷兰日报》,2012518日)

   回到1629919日的晚上8点,公司医生邦修斯诊疗了突然昏倒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科恩。他发现科恩的症状符合霍乱的特点:四肢冰冷,汗水冷黏;呕吐严重,肠胃胀气;积便呈流质状且多气泡;脉搏无力。五个小时后,科恩去世。导致科恩暴毙的霍乱之源即是围城期间被污染并流入巴达维亚城内的吉利翁河。马打蓝士兵筑坝造成的河水断流、战死士兵的尸体被随意投入河中等因素导致河水的毒性急剧增高,饮用了被细菌污染的水之后荷兰人最终没能在湿热的气候中坚持下去。

   巴达维亚的霍乱并不偶然,事实上近代历史上的东南亚充满了各种热带疾病。霍乱、天花、麻疹等给包括荷兰人在内的欧洲人造成了极大困扰。搜集疾病和治疗的信息也成为了公司的主要任务。


二、邦修斯的使命与贡献


   邦修斯博士就是受雇于公司、为公司职员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学专家。1627年,他来到了东印度群岛担任内科医生、药师兼荷兰东印度公司领土上的外科医生监督员,同时还奉命搜集关于亚洲自然的信息和标本。在东印度群岛的四年多时间里,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留下了四部手稿:Methodus medendi qua in Indiis Orientalibus oportet(《论东印度群岛疾病的正确治疗方法》),De conservandavaletudine:seu de diaetasanorum in Indiishisce observanda dialogi(《论健康保护:基于对话形式的印度群岛生活方式观察》),Notae in Carciam ab Orta(《加西亚·达·奥尔塔札记》),《爪哇自然史》(未完成)。这些著作体现了他强调自然有益的医学思想,他留下的病例记录成为西方了解热带疾病的重要依据。

   邦修斯知识搜集研究方法也让人受益。他善于利用奥尔塔和其他人作品作为他调查的起点;他强调亲身经历作为病理知识的来源;他强调亲眼目睹以此对既有知识进行考证;他强调口谈耳闻,尽可能地从各个群体处获得信息。邦修斯的知识处理方法也代表了当时的自然史研究形式,即重写知识、积累知识、交流知识。为此他虽然抛弃了所搜集的信息的背景知识,却把知识的内容、特点、功用等对欧洲人有用的信息尽可能地保存,得以让欧洲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东方医药的事实真相。

   他的手稿引起了欧洲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642年,莱顿书商哈克斯以De medicina Indorum(《印度群岛医学》)为名出版了邦修斯的拉丁文书稿。该书在随后几个世纪中被不断被再版印刷,并被翻译成为其他语言在整个欧洲传播。正是因为邦修斯对东印度群岛医药的研究,以至在死后的三个世纪里,他被认为是“热带医药”之父。


《印度群岛医学》一书封面插图,清晰地描绘了邦修斯向当地人学习的经历

(图片来源:J.Bontius,De Medicina Indorum IV,Leiden: Frans Hack,1642,Ti  tle page


三、结语


   荷兰人以昂贵的代价获得了东印度群岛的知识和财富,邦修斯的贡献令人瞩目。尽管他的行政工作安排繁重,两次围城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但邦修斯还是从为他提供信息的当地人那里搜集了关于地区药物和自然史大量的材料,并著书留世。他将异国的陌生东西转变为有用的精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从爪哇传递到了缺乏想象力的欧洲人手中,得以让西方了解充满迷人奇迹的亚洲。